close

仔細閱讀了 John S. Allen的文章,在"Check Spoke Tension by Ear"一文中,特別介紹了一種讓左右側鋼絲張力更加平均的方法,經過一翻詳讀後,似乎用在小輪徑的輪組上特別適合....於是有了下面這些想法!

如何讓左右兩側的鋼絲張力(感覺)更加平均呢?

因為碟形對稱的差異,我們希望提高NDS的鋼絲張力來讓鋼絲更不易鬆脫進而提高輪組的耐用度

要達成此目的,常見的方式有:

1. 花鼓耳距的最佳化: 利用左右耳中心距/直徑尺寸來平均兩側張力。 非傳動側耳距略為內縮,傳動側可加大花鼓耳直徑,取得較大的碟形深度。

2. 偏心框的使用: 輪框開孔偏向非傳動側。

3. 2:1的編法

此外,小弟異想天開的想到還有一個辦法,也就是:「花鼓左側,使用較細的鋼絲,花鼓右側使用較粗的鋼絲」

但是要瞭解的是,其實不管用多粗或多細的鋼絲,在左右平衡的狀況下,其實張力都是相同的

1:1非偏心框來說,傳動側(DS)張力100kgf, 非傳動側(NDS)頂多就是50kgf上下

不管你用多粗多細的鋼絲,它的受力應該相同

唯一的差別,就只是細的鋼絲比粗的鋼絲更不容易縮脫而已

 

 

WHY?

 

先思考一下一般的輪組編出來兩側張力會不一樣的原因...

 

只要編過或校正過輪子,自然會發現,為了取得"正心",會將輪框位置朝花鼓的飛輪側拉近,也因此,這一側(右側)的鋼絲總是「收」得比較緊,也因此有著較高的張力...相對左側鋼絲,則「收」得沒那麼緊,張力也會低上許多。

 

這情形在鋼絲短、板高較高或小輪徑的輪圈上,由於鋼絲較短,鋼絲偏斜的角度較大,顯得十分明顯。

 

而由於小輪徑後輪左側的鋼絲若採多交叉編法時,鋼絲彎折的角度會過大,所以小弟小徑車的後輪喜歡使用所謂"Half-Radial"也就是後輪左側直拉式的編法,這種編法於輪圈受力時,如果張力不夠,更會有鬆動的疑慮...

 

這時,如何將花鼓左側的鋼絲拉高張力就成為一項編織小輪徑輪組時的重要課題

 

鋼絲粗細、拉力與張力

 

再探討這個問題前,小弟自己想出了現面這套理論....(不知道各位看不看得懂?)

 

所謂調整「正心」,可以想像是透過花鼓兩側鋼絲彼此「拉扯」,將輪框放在中央位置的一種過程。

 

而張力,單位是[受力] / [單位面積]

 

也就是說,當我們對鋼絲施以相同的「力」,截面積越小,單位面積的受力會越高

 

所以,在調整鋼絲時,為了提供相同的力量來平衡另一側的拉力,較細的鋼絲的受力會更高。

 

我們以一個花鼓左右側皆使用2.0mm鋼絲編成的輪組為例...

 

由於兩側鋼絲粗細相同,為了「正心」透過右側鋼絲將整個輪框向右拉近,同時右側的鋼絲會提供較多的拉力與張力。

 

這時,左側的拉力勢必得小於右側才能將輪框置於「正心」的位置。

 

若左側同樣使用2.0mm的鋼絲,則左側的鋼絲張力必定會小於右側,在小輪徑的的鋼圈,由於鋼絲與花鼓、輪圈之間的角度更大,所以造成左側張力更容易有不足的情形發生。

 

這時,我們將左側的鋼絲改成1.8mm

 

鋼絲變細了,為了提供與原來2.0mm鋼絲相同的拉力,1.8mm的鋼絲"單位截面積"必須承受更大的力量。

 

 

左側鋼絲張力拉高,對小徑輪組有什麼好處?

 

相同材質、張力下,較粗的鋼絲單位面積的受力也較低....

 

張力過低時,鋼絲較容易自鋼絲頭中鬆弛,因而降低了輪組的壽命。

 

較細的鋼絲,由於單位面積受力較高,更不易鬆脫,在這情況下反而可以維持較好、較久的效果。

 

當然,以上說法目前小弟尚未實驗過,接下來,找個時間訂一下鋼絲...好好試驗一下再跟各位報告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佬歡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